近年來,人工智能的相關討論變得越來越火熱,在教育領域,人工智能的影響逐漸增加。去年,國務院發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,明確提出“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,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”。今年3月,教育部印發《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》,指出今年將開展對2萬名中小學生信息素養評測,推動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,逐步推廣編程教育,推動大數據、虛擬現實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應用。而在高教領域,人工智能專業也被列入了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,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建設資格。
按照教育部要求,今年9月秋季學期,全國各省區市高中將分步實施新課程,北京等已經開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份可率先實施,人工智能課程也在其中。
人工智能課應該怎麽教?
AI進課堂有必要,但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
技術的進步推進了教育的變革,尤其進入人工智能時代,教育將迎來新的變革。教育與實際需求如果脫節,就會失去創新的土壤。中國大數據應用聯盟人工智能專家委員會主任劉鵬教授認為,教育沒有變,而是智能化發展太快,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,從計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認知智能,將帶來新的科技革命。從集中式到分布式、從被動式到自主式、從參與式到沉浸式、從人工式到智能式的學習變革,預示教育3.0已經到來。
“理念、觀念、價值決定評價體係,不是技術。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,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,在給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憂,教育者需要有態度地利用人工智能,探索學生興趣、整合教育資源、設計教學產品、提升教學層次,更好地融合教育評價和教育過程。